京都动画在12年以两部优秀的作品巩固了其在日本动画界不可替代的地位,她用校园生活撩拨屏幕前少男少女的心弦的手法已经炉火纯青。本文的目的即是对《中二病也要谈恋爱》和《冰果》对我个人的影响进行总结。
《冰果》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她所关注的对象都非常“小里小气”,里面发生的事件和围绕事件的人物都非常贴近生活。但《冰果》依靠古典部这样一个高于生活的组织,准确的说,是吃蛋挞这样一个富有魅力的妹子,让这些事件和人物得到发展和解决的同时,也解决了观众对自己生活中的“难以释怀”,这和《文学少女》是非常类似的。与《K-ON》相较,这样的作品让人在放松之余似乎还有所思考。在学园祭事件中,每个人的小九九都让人唏嘘,而如果没有古典部这样的组织,没有吃蛋挞这样的妹子,这样的事件就会像过去几十年那样平淡地流过。这样的片子让人不光随着片中人物的命运前进,还会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所过的日子。四个主人公各自细腻的感情路线则更加让人深有同感,唯一让人感到有些脱离感的是:像吃蛋挞这样的妹子,像这样认真又严肃的卖萌的妹子,即使在动画中都几乎前无古人,现实中恐怕是更难遇见。吃蛋挞说出的每一句话,她的语气和她的神态无不牵动着我的心弦。嗯,是这样的。
《中二病》所探讨的命题则更加限定在“中二”这种状态当中,可是这样的探讨直到最后一话才有所端倪又让人十分不过瘾。在大部分时间中,《中二病》都是一部普通的“青年男女因为两人产生的交集,经过各种事件建立了感情,最终走到了一起”的故事,这个交集在别的作品中可以是命运、可以是性格也可是共同的喜好,在这部作品中便是“中二病”这个元素而已。尽管并没有多少深度,可是京都对于校园生活的纯熟把握让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栩栩如生而萌点十足,这足以使其成为话题作品。在最后由曾经执导《Air》的石原立也稍微渲染一下亲情部分的感动,就足够让观众得到满足了。但总的来说,《中二病》给人带来的震撼并不像《冰果》那样深刻。当然,“中二”这种心理状态的确是一个比较深刻的话题,但是是这样一部轻松的动画难以承载的,也许以后我会整理一下我的思考。
另外,《冰果》作为一部半年番(24话左右),比起《中二病》季番(12话左右)渲染起人物感情来显得更加的游刃有余。事实上,在后者中明显可以感到人物的感情在追赶着集数发展,尤其是最后三话的剧烈起伏,让观众一时难以跟上人物的思维模式——如果说一个夜晚的寄宿让感情得到确认还可以让人接受的话,从拥抱一直到告白再到中二病毕业,这一切都发生在两话的一个校园祭当中,就着实让人感觉展开的太快了。以至于班长精心策划的表演活动交代的匆匆忙忙,而后夜祭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让人不是非常确定。连主人公的情感交代都这么着急,就更不要指望其他人的交代有多完满了。鉴于《中二病》很难像《冰果》或者《K-ON》那样扩充剧集,这的确有些让人遗憾。
右上方的吃蛋挞你还好吗~
最后想说一些我个人对动画这个形式的看法:
为什么喜欢看动画?如果说影视作品的目的就是让人脱离生活,进入一种高于生活的境界,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的话,动画这样的形式无疑要比有真人参与的电视剧集或是影片更加让人脱离生活。三次元的演员,每一个部位的反应都是“真实”的、符合“物理规律”的,当你看到她的头发、她的脸庞、她的身材时,你会感到这是一个与我同样的人,进而对她的语言、她的反应和她的思考模式产生了和“真实的人”一样的期待。然而动画却可以通过二次元这种形式,降低人们这种期待。这也是为什么三次元的演员如果表现的很弱智,就特别的让人难受并产生对做作的厌恶,而类似的行为放在动画中却完全没有问题。二次元的形象为动画的表现提供了很大的张力和操作空间。
动画人物性格的塑造大部分都非常“单纯”,其本身的性质可以让这种“单纯”的表现更为夸张且深入人心,而数个单纯的人演绎的单纯的故事,让人体会到的则是最为纯正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喜欢看动画的原因。
无论在看《中二病》、《冰果》还是其他喜欢的动画作品的时候,我都有一种时刻想要笑出来的快乐体验,“啊,果然,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台词!”,甚至把视频暂停,期待着又不敢看着下一个瞬间,甚至会发出“嘿嘿”的怪笑。如果有一台摄像机拍下当时的表情,恐怕一定是不好意思回放的吧?因为在看动画的时候,我从所有其中的人物和剧情中,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人性的力量”,这绝非虚言,人和人的交往就是应该如此神奇和有趣。这和在看大部分电影或其他作品时,一种“观影者”的身份体验就大相径庭。而这种体验正是动画带给我的独特感受,也是我希望各位阅读者能够体会的。
希望大家也可以去尽快品尝这两部甜美的作品~!
“《中二病也要谈恋爱》的你,想吃一份《冰果》吗?”上的1条回复
你这么一说,我觉得你也在逃避现实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