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傍晚,去食堂的路上,我向西前行,太阳在我的右前方落下,预示着夏天的来临。
端着餐盘寻找位置的时候,偶然听到一句“贝多芬的交响曲……”。我心生好奇,转头一看,是一个高一的学生,他正在向周围的同龄人讲着些什么,我在食堂的钢琴弹琴的时候见过他,他跟我提起过李斯特的超技。可是,我不可能加入他们的讨论,那样只会让我显得十分别扭和尴尬,是的,我知道。我只能走开,走到我应该去的地方。
食堂是个全年级的学生汇集的地方,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饭卡充值的地方,有一个妹子看到了我饭卡上小圆的卡贴,低声说了一句“这是魔法少女小圆吧?”,我和她对视了一下,点点头,露出微笑,然后像任何一个充完饭卡的学生一样,走向了食堂。我多么想认识她,可是,我还能怎么样呢?去问问她叫什么,她在哪个班,找机会和她聊聊天,给她弹弹小圆的OST?现实不是galgame,不可能竖起flag。
我还几次在操场和食堂见到一个穿着“那朵花”中宿海仁太无时无刻不变化的的印有字T恤的男生,一次是“地底人”,还有一次是“无用心”。可是,每次我见到他的时候,他身边都有人——即使他身边没有人,我还能对他说些什么?“你的T恤是‘那朵花’里的吧?”,然后呢?“你觉得这片怎么样?”“你追新番吗?”,这种问题让我觉得廉价而充满了“三次元”的味道。我多么想认识他,我可以给他弹弹“那朵花”的ED,他可以知道也有一个看动画的同学跟他在一个学校,可是,我还能怎么样呢?
在地铁上,我听到两个人讨论安卓系统的优劣;在饭馆里,我听到一个男生向他的女朋友介绍Instagram被Facebook收购的故事;在公交车上,我看到一个人在玩DJMAX。可是,我不可能走上前去,对他们说“我也了解你们所说的,一起玩玩”,即使真的这样干了,我们也无从结识。
二次元的爱好者常常抱怨自己在三次元的孤独,所以在网上精心编织着自己的圈子,可是在现实中,我相信太多的爱好者们无法迈出交流的第一步,现实中有太多太多的其他因素,现实的因素,远没有“发送好友申请”“关注对方”这么简单。一方面不愿意与别人结识,另一方面又渴望着别人的结识,多么讽刺。
人和人的关系,除了亲情以外,似乎都淡的有些可怕。放学了,你朝左边,我朝右边,我们就没有再认识再亲近的机会。即使在同一个班,如果你在前面,我在后面,两个人相距超过三个座位,那么高中三年说过的话就很难超过一篇作文的长度。
所以我才觉得高中谈啥恋爱都很不靠谱,你了解对方的家庭吗?了解对方的习惯吗?又见过多少回对方不穿校服的样子?有见过对方穿校服的次数多吗?对方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之所以能交往,无非是因为天天被一个理由限制,必须来到一个同一个地方,才能有机会天天接触,如果放假了,到了大学了,没有机会见面了,还会像以前一样吗?这种短时间内以生理因素为刺激,互相利用和依靠对方的寂寞,和真正以结婚和生活为目的的恋爱相比,是不是相差太远了呢?
今天考英语口试的时候,我先到了考试会场,没有碰到认识的人,我和一个二十四中的人挨着,是他主动向我打招呼说“你也是一个人来的?一起坐吧。”,可是我刚坐了一小会,聊了几句就碰到了同班的同学,然后和这个哥们分开了,我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当然,也不可能知道他的兴趣爱好,他喜欢什么了。
人和人的接触有这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和一个人在不经常见面的情况下,还能淡如水的神交,在对方遇到真正的困难时帮助,那恐怕真的是口语考试中提到的“Good friend”了。
就像Black Mirror中,黑人兄弟根本不知道有一个姑娘暗恋着他一样。
孔子的弟子老是说“不吾知也!”,现代社会,这个疑问恐怕也存在在每个人的心中,那么,“如或知尔,则何以哉?”